《印度洋上生死夜》教案
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,常常需要准备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,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印度洋上生死夜》教案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《印度洋上生死夜》教案1第二课时
教学设计:
一、复习导入:1、了解故事梗概;2、词语的理解(引出“抽搐”)
二、辨析文中两个“抽搐”的不同含义:
A、此时,克勒松的手脚不停地抽搐,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。
B、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,他知道,这很可能是生命力即将耗尽的信号。
1、让学生针对这两个句子和这两个“抽搐”质疑。
① 这两个“抽搐”意思一样吗?(查字典、联系上下文理解)
② 克勒松的手脚为什么会不停地抽搐?(读1——5小节)
重点体会“现在惟一的办法是迅速返回港口”中的“惟一”
③ 皮埃尔的心为什么在抽搐?(读4——5小节)
A、重点体会“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。”中的“惟一”,并与“现在惟一的办法是迅速返回港口”中的“惟一”连起来体会此时皮埃尔的矛盾心情。
B、指导朗读:是呀,皮埃尔的心在抽搐,我们的心也在抽搐;皮埃尔的心十分痛苦,我们的心也十分痛苦;皮埃尔的心异常焦急,我们的心也异常焦急。(这时学生的思维火花和迸发的情感交融在一起,通过朗读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,也走进了皮埃尔的内心世界。)
④他们的命运最终如何呢?(读6——7小节)┄┄
重点体会
A、“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,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地说话:‘亲爱的,原谅我……’”(他为什么反而变得分外平静?他请求亡妻原谅他什么?他真的做错了吗?)
B、“‘谢天谢地,’皮埃尔自言自语,‘克勒松,现在你可以安息了……’”
(皮埃尔谢什么?为什么说“现在你可以安息了”)
让学生补充这两个省略号省略的话后指导朗读。
三、课外拓展,收集信息
1、向学生推荐《抉择》一文。
2、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主题的故事,准备交流。
总结:
疾风知劲草,烈火见真金。在海啸这样的天灾面前,人本身是渺小的,然而皮埃尔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做出的抉择,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一个灵魂的伟大,将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。
《印度洋上生死夜》教案2一、教学要求:
1、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2、学会本课生字,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,能结合上下文辨析文中两个“抽搐”的不同含义。
3、借助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,体会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关头,把自己以及妻子的安危置之度外,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。
二、教学时间: 三课时
第一课时
一、揭示课题:
1、出示世界地图。
A、世界上有哪四大洋?
B、在世界地图上指出印度洋的位置,说说它的周围是哪几个洲?
2、板书课题。
A、看到这个题目,可以知道些什么?
B、看到这个题目,你还想知道什么?
二、初读课文。
1、各自默读课文,划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,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。
2、检查。讨论下列词语的意思:
猝不及防、抽搐、泡沫、耗尽、须臾。
A、猝不及防:猝,忽然。事情突然发生,来不及预防。
B、抽搐:肌肉不随意地收缩的症状,多见于四肢和脸面。
C、泡沫:聚在一起的许多小泡。结合生活实际讲解。
D、耗尽:消耗光了。
E、须臾:极短的时间。
(相机指导字型及难写部分。)
3、齐读生字词。
4、再读课文,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: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?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?
5、读后讨论小结:
时间:1998年6月21日夜里;
地点:印度洋上马斯科林群岛的海洋中;
人物:法国船长皮埃尔和他的妻子克勒松;
事情:船长皮埃尔携妻子克勒松夜游印度洋,克勒松不幸落水,为章鱼缠住,被夺回后仍生命垂危。与此同时,皮埃尔得知附近即将发生海啸,顾不得抢救妻子克勒松,冒着生命危险向客轮报信,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。
6、理清课文脉络:
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。
第一部分(1)皮埃尔夫妇驾驶快艇在印度洋上游玩。
第二部分(2-6))皮埃尔夫妇海上遇险,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。
第三部分(7)皮埃尔获知地震、海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后的心情。
三、布置作业:
1、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,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。
2、用钢笔描红、临写。再抄写词语。
第二课时
一、导入:
同学们,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?(交流)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感人的文章。
二、自读自悟:
平时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,总是会提几个问题让大家读书思考,是不是?今天老师要提什么问题呢?暂时保密。请大家先自己读读课文,边读边想,猜一猜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?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,该怎样回答?可以在书上做做记号。
三、交流质疑:
看来同学们还是很会提问题的,许多地方都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。好了。谁先说说?(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即时解决;对一些较麻烦又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建议在课后解决;引导学生思考最值得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。)
1、皮埃尔遇到了哪些危险
**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,来,请你写到黑板上来。(板书:遇到危险)
2、面对生死考验皮埃尔的表现如何
问得好,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。也请你上来写一下。(板书:表现)
3、皮埃尔为什么这么做?
这个问题提得很好,激发了大家的思维。(板书:?)
四、小组讨论:
到现在为止,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不错,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,读懂课文。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?还要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,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讨论讨论。开始吧!
五、交流体会:
交流时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的内容,也可以读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。
1、哪个小组选择了第一个问题?那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?(如不能正确回答则请其他同学帮助、补充)(遇到的危险有:第2节:妻子受伤。第三节:发生海难;第五节、第六节)(相机板书:妻子受伤发生海难)
你能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吗?(抓 ……此处隐藏8132个字……皮埃尔在生死之时做出的抉择,令人感到一个灵魂的伟大,震撼着我们,令世人敬佩!
五、作业设计:
1.阅读课文,熟记内容,尝试复述。
2.完成课文后习题4,写出两个“抽搐”的含义。
教学过程
自我加减
六、板书设计:
24印度洋上生死夜
皮埃尔离开留下传递信息
(船长)求救放弃陪伴妻子
有责任舍己为人将生死置之度外
我的教学反思:
《印度洋上生死夜》教案9一、教材分析:
1、本文篇幅较长,但是脉络清晰,故事情节跌宕起伏,在完美的结构里,延展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(遇到危险——化险为夷——感到欣慰),富有艺术感染力。
2、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写,突出并揭示人物品质。当感觉到所处位置要发生海啸时,皮埃尔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,是“立即离开这儿”,还是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。当责任心让他选择留下打灯语时,它为客轮开始没有看清灯语而急得发疯;为妻子生命垂危心在抽搐;当客轮转航后,他心情反而变得分外平静;得知没有船只和人员伤亡时的欣慰。这些作者都作了细腻的描写,从而突出并揭示了人物的崇高品质。
二、设计理念:
1、熟读: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,那么,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获得的根本凭借和途径是什么呢?古人告诉我们:最佳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、熟读,虚心涵泳,反复吟诵。也就是说,课文“范型”是凭借,阅读实践是根本。以课文为凭借,以读书活动为根本的外部语文(范文语言)信息的加工内化过程。张田若先生曾经说:“我认为一课书教完之后,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。”
2、精思: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、理解、内化吗?不启动思维,不用心体悟,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,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消极被动的“接受式阅读”向质疑问难的“探究式阅读”转变,鼓励积极探究,大胆质疑,读出共性中的个性。
3、感悟: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《劝学》篇中早就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感悟自得,“诵数以贯之,思索以通之,为其人以处之”。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,就是强调“披文入情”、“体情悟道”、“遵路识真”。即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进入角色,换位思考,设身处地,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,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.写作思路,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。从课本中走出来,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。
教学目标:
1.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,理解皮埃尔的心理活动。
2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3.体会皮埃尔船长舍己救人,危险中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。
重点、难点:
理解皮埃尔的心理活动,体会皮埃尔船长舍己救人,危险中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。
教学过程
一、整体感知,撰写批注:
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,生命是如此美丽,生命又是如此脆弱,有时生死仅距一步之遥。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,与书中人物进行一番心灵的对话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,划出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考验面前的表现,写上批注。静静地读书,用心去体会。(保证充分的时间写批注)
二、学习课文:(交流感悟)
紧扣生死主线,让学生自由提问,自由感悟,逐一解决。
1、方法引路,渐入情境。
寻找自己感动的地方,评价皮埃尔,感受英雄形象。
出示:“不,我不能走!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。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。”
以这句话为例,重点指导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、理解、体会,相机让学生板书皮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?联系《船长》一文。
2、文本交流,进入情境。
A辨析文中两个“抽搐”的不同含义:
(1)此时,克勒松的手脚不停地抽搐,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。
(2)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,他知道,这很可能是生命力即将耗尽的信号。
让学生针对这两个句子和这两个“抽搐”质疑。这两个“抽搐”意思一样吗?(查字典、联系上下文理解)
克勒松的手脚为什么会不停地抽搐?
(3)指导朗读:是呀,皮埃尔的心在抽搐,我们的心也在抽搐;皮埃尔的心十分痛苦,我们的心也十分痛苦;皮埃尔的心异常焦急,我们的心也异常焦急。
(4)朗读比赛,男生、女生、教师进行朗读比赛。这时学生的思维火花和迸发的情感交融在一起,通过朗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,也走进皮埃尔的内心世界。
3、文本交流,情感体验
B、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,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地说话:“亲爱的,原谅我……”
让学生个性化的读,教师点评,渗透个性化的朗读。
C、“谢天谢地,”皮埃尔自言自语,“克勒松,现在你可以安息了……”
配乐《爱无止境》,指名学生朗读。
三、拓展想象,延伸情境
给课文补白,此时皮埃尔醒来了,看到了最新消息,但身体状况还不是非常好,我们只能派五六个代表进去采访,你们准备问他什么问题?
上台表演。
四、探讨生命,拓展延伸
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生死的课文,学习了这一课,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新的感悟?写上一两句话。
生命感言:_______________ 。
疾风知劲草,烈火见真金。在海啸这样的天灾面前,人本身是渺小的,然而皮埃尔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做出的抉择,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一个灵魂的伟大,将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。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扬起不朽的生命风帆,树立起一块不倒的丰碑。
五、向同学推荐有关生死的文章、书目、电影
六、板书设计:
印度洋上生死夜
皮埃尔 (学生板书对皮埃尔的感悟)
七、江苏省特级教师、苏州市语文教研员许红琴评课:
薛丽芬老师上的六年级的《印度洋上生死夜》一课,听后感觉大气,充分放手让学生读、悟,师生交流顺畅。
第一、凸现一个“读”字,读有层次,螺旋上升,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时间,充分体悟,读得顺畅。师生相互交流,理解更深了,将文本的情感与自己体验相结合。学生读不到位,启发学生想了再读。
第二、凸现一个“学生主体”。给学生思考、探究时间,学生谈自己的感受。学生自主选择,文本是学生自己读懂的,情感是学生自己理解的,感受是学生自己体悟的,师生交流融通,教师定位准确,收放自如。教师的点拨使薛老师做到了“理性的教师权威”“平等中的首席”。
第三、凸现学生对文本“多元的解读”。学生个性化解读,想自己所想,想别人所想,想别人所未想。
商讨:
1、老师的引导也应渗透。如:可让学生联系上文度假时的欢乐,救一个人与救一船人;两个“抽搐”的理解。
2、师生散点式的讨论,最后串成一体,应有一条主线。情感时进时出。
文档为doc格式